南外之星-杰出校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18浏览次数:7724

                                    熠熠生辉,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南外人”

    yl8cc永利线路检测中心五十年来 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交人才及各界精英;近十年来,南外学子纷纷在世界顶级名校崭露头角


    五十年前,在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下,yl8cc永利线路检测中心作为全国首批创办的外国语学校之一,从肩负着“培养懂外语能力强的外交外事人才”的重任起步,踏上了卓越开拓前行的道路。五十年风云变幻,南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群英辈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再次引领南外成为培养国际高端人才的摇篮。

    10月2日,yl8cc永利线路检测中心将迎来五十周年校庆,值此回首往昔前瞻未来之时,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南外,透过一批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南外人”,探寻他们独特风采背后的“南外铬印”。
                                                                                             扬子晚报 记者 王璟 (2013.9.29)

                                            世界顶级名校里的南外人 
    近十年南外毕业生遍及一流大学
    南外学子凭借“外语特长、理科优势和人文情怀”的鲜明特征,得到了国内外顶尖大学的青睐。他们中有世界奥林匹克“金牌王子”,也有用一把剪刀秀出中华风采的“剪纸女孩”,有正在攻克世界棘手难题的医学达人,还有博士在读就已在科学领域小有名气的新锐;有以袁隆平为楷模、立志解决世界吃饭问题的“别样”女子,也有年纪轻轻就获得美国白宫颁发的“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青年才俊……
    据不完全统计,2001-2013年,越来越多南外学生闯入顶级名校。其中,国内高等学府中,北大143人,清华120人,北外346人,外交学院35人,南京大学343人,东南大学184人,浙江大学188人,上海外国语大学155人,复旦大学95人,上海交通大学20人,武汉大学52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人等;国外名校中,哈佛大学20多人,耶鲁大学10多人,麻省理工学院10多人,普林斯顿大学近10人,康奈尔大学10多人,剑桥大学10多人,牛津大学近10人,多伦多大学近100人等。南外人的身影遍及世界一流大学。而他们,在进入这些顶级大学深造以后,也凭借独特的“南外精神”,纷纷崭露头角,受到大学校长、教授们的交口称赞。

                                  南外学子的母校情缘

                                               外交军事人才篇

    1963年,新中国的外交船破冰远航,急需培养储备一批外语人才。肩负着“培养懂外语能力强的外交外事人才”的重任,yl8cc永利线路检测中心筚路蓝缕,走上了追求卓越开拓前行的道路。五十年风雨兼程,数百位驻外使节,一大批外事精英脱颖而出,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展现着不变的共和国风采。据不完全统计,南外校友中,有李进军、朱邦造、钟建华、张云、卢沙野等16位驻外大使以及30多位参赞。

    ●代表人物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李进军:
    南外教会我“如何做人”

    我是1964年到南外学习,也就是南外成立的第二年,在南外整整待了8年半的时间,可以说是南外学生中间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位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应该讲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南外度过的。
    南外给我留下了很多的东西。我们经常说一个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学会如何做事,但是我想yl8cc永利线路检测中心,除了这两点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我们中国人经常说,要想学会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南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仅教会学生们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们如何去做事,做好事,更重要的是,她从每一个学生一进校开始,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们就去教会一个学生如何去做一个人,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盛捷:
    南外少年要以“天下为己任”

    能够驻守在大西北的山沟里这么多年,和在南外学习时期所赋予的爱国热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密不可分。我对物理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想来是在南外时期打下的基础。当时我的物理老师周大同给我们考试,他出的考试题可不是在试卷上,而是要求我们自主装一个矿石收音机。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到处忙着收集各种二极管、三极管等材料,再自己进行装配实验。这种强调动手的学习方式,让我在学生时代对物理一直怀有好奇心和探索欲。
    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大学毕业也没有去大城市,而是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记得当时一共去了9个大学生,但其他人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只有我,一待就是几十年。上次同学聚会看到班主任老师,她问我怎么能待得住?这样孩子也上不了南外了啊?我笑着说:“您当时不是说,南外少年要做有担当的中国人吗?所以我现在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啊。”
    最后一句话,想和南外校友们共勉:做好小事,守住寂寞。

    外交部翻译孙宁:
    在南外我学会了自主学习

    南外是一所有风骨的学校。“求实、奋进、博学、谦虚”的校训,塑造了每个南外人的性格。我虽不能完全做到,但心向往之,汲汲以求。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赋予了南外独特的气质。“台城柳/染绿了/幽静的校园;玄武水/洗亮了/聪颖的双眼。”记忆中的校园一如校歌中所唱:晓园的银杏树、长廊上的葡萄藤、操场外的水泥球台,均留下了我美好的青春回忆。
    南外有着天底下最爱学生、最包容学生的老师。帮我改翻译习作的校长,影响了我日后职业的选择;课堂上朗诵《读书》杂志的语文老师,潜移默化地做着启迪心智的工作;强调基础题比“苏大”更重要的数学老师,教授的不仅是应试技巧、更是一种价值观……这方面的例子,相信每一位南外学子都能举出很多。
    毕业十多年,南外至今给我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她教会了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南外的老师鼓励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形成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见解。在我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每当需要我自主地去迅速吸收掌握大量知识时,这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一直让我受益。

                                                 复合型人才篇

    唱着春天的故事,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信息革命,科教兴国,市场经济,金融战争——古老而年轻的中华大地,召唤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以“培养有外语特长,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yl8cc永利线路检测中心求索创新,再次担当起教育中流砥柱的重任。从北京东路30号出发,一大批教授、博导、讲师,挺立在科教兴国的前沿,经济高管、金融专家群英辈出,并肩携手悄然打响经济保卫战,科技新人、文化精英如波涛汹涌,活跃在世界各高端讲坛。

    ●代表人物

    中国新闻出版集团董事长谭跃:
    人生梦想的源头在南外

    现在虽然已经毕业很多年,也到过很多单位,但时时会想到外语学校。我觉得外语学校给我的主要是三件东西:一是给予了知识,当时那个年代知识还是很贫乏的,外语学校有一个很大的教师团队和学风,这个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学到很多的知识;第二个是,在那个年代,外语学校特别讲究综合素质,现在来看我们的人格是那个时候锻造的;第三个我觉得尤其重要的是,外语学校是个有理想的地方,我们人生的梦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那个时候萌发和启蒙了我们一路走来的梦,到现在我们梦的源头还在外语学校。
    外语学校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除了抓学习,体育活动搞得还非常好,我现在坚强的体魄就是外语学校给我的。那个时候南京三九严寒,我们参加冬泳、长跑,夏天一直在太阳底下练习行军。现在看来,母校给我带来的财富是多么珍贵。

                                                  国际化人才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当网络让地球变得更小,南外的视野更为开阔高远。“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为领先明天的世界积聚未来的力量,无数南外“少年”走进了清华北大,走进了哈佛耶鲁,走进了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他们是未来世界的中坚力量。

    ●代表人物

    哈佛商学院贝克学者陈郢:
    在南外,没有统一的“好坏”标准

    南外兼容并包的环境,注定这是一个可以问问题的地方。很多对我的人生很重要的问题,在南外的时候,就已经在内心萌芽。
    记得高二我竞选学生会主席的时候,父亲曾严重质疑过这些影响学业的“杂事儿”:我们宣传我们的纲领,归纳上口的竞选口号,团结协作的同志并互换资源,一个班一个班地去发表演说,还得绞尽脑汁竞选经费从何而来。我曾在课间演讲时被初一的学弟学妹们轰出教室;第二天咬咬牙再次拜访演讲,却获得如雷的欢迎。南外素有“重实践”的传统,因为实践里解决的困难是印象最深刻的。在一个被鼓励和被支持的氛围里,被扔到一个错综复杂挑战面前,最能激发人的成长。我关于团队、组织、领导力、沟通谈判和建立信任感的许多领悟,其实萌芽于17岁的这次竞选和领导学生会的经历。
    在南外,没有统一的“好坏”标准,也不会因为谁的成绩或职位的原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关注。当价值观多元的时候,班级就更像一个社会——而我们不用等到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才猛然发现“成绩好其实并不是世界的全部”,每个人都有闪光点。这个氛围的一个后果是多少打击了许多“自我为中心的幼小心灵”,包括我自己在内。
    从哈佛毕业后放弃很好的工作,选择回中国农村和县城创业,按照主流的评判标准,我承担了巨大的经济上和职业发展上的风险,包括精神上的压力。如果在过往,我不能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和我不同的人,我也就不可能有自信和坚持自己并不主流的道路,专心做自己有情怀的事情。这是南外给我的格局。

    南京申青奥形象大使许吉如:
    南外老师教得最好一课——尊重

    我始终坚信,南外的每一位老师,教得最好的那门科目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尊重”。
    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尊重学生尖锐的思考,尊重学生任何细微的努力,甚至尊重学生偶尔的冲动与幼稚。这尊重的背后,便是真正的师道尊严,便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激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温暖。老师们的才华、品德、事业,让我觉得他们甚至有能力改变世界。但他们甘居幕后,把每一个闪耀的机会都留给了学生。保送考试前,他们陪着我一篇篇、一遍遍地修改作文,他们找来时事评论给我阅读,他们用一次次长谈为我做心理疏导,他们不厌其烦地说着丫头你没问题的,你一定会考取……我想,除了家人,再也没有像老师们一样对我真心实意,又不求回报的一群人了。
    在南外期间,我被选为南京申办2014年青奥会形象大使,随代表团前往温哥华参与了申奥全过程,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进入清华法学院后,我依然把南外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一方面立足本业,学好法学,另一方面,发挥自己双语优势,以外语为工具,参与各种活动,长见识、开拓视野。大二期间,我作为亚太经合组织“未来之声”中国区冠军,代表中国青年参加檀香山举行的第19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暨CEO峰会。我想这是宣传家乡、宣传青奥的绝佳途径,便与青奥组委会练习,带上各种纪念品及青奥宣传旗来峰会现场,利用间隙时间争取各国、各界重要人物的签名和祝福。是南外,给了我抓住机会的能力。
    作为毕业生,提起母校,我心里就回想着——我要好一些,再好一些,做到最好,才无愧于南外六年对我的馈赠,因为这六年的馈赠便是我一生的骄傲与坚守。

                                       南外校长 董正璟 解析南外“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

人物简介:

    董正璟 是南京市首批正教授级英语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他12岁上初一时踏入南外大门,从此,他的生活就一直以南外为圆心。南外是一艘扬帆远航的船,他是受人信赖的船长;南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他是倾尽全部心血的园丁。他用心用情用力,赢得了学生尊敬、老师爱戴,他把全部的生命,投入到探索中国基础教育未来之路的实践。

   “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是南外的办学目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南外并没有把定位集中在实验班、实验室的建立或者少数“天才”、“怪才”的选拔和培育上,而是指向了每一个孩子。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一是着眼长远,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质;二是立足学校,传承南外的“理想人格设计”;三是抓住根本,建构核心价值和基本素质;四是面向全体,实现公平与“拔尖”的双赢。
    南外尝试把“英才启蒙教育”作为对“钱学森之问”的一种回答。我们认真研究国内外知名学校的办学思想。把批判理性、追求卓越和公共责任感作为英才启蒙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把10种能力和15种素养作为英才启蒙教育着力培养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拓展性、荣誉性、活动性、社会性等多种课程,并围绕课程平台营造多方位引导、多维度评价和多样性文化的保障机制和环境氛围。具体来说:
 
    第一、多种课程,培养外语特长、理科优势和人文情怀。

    留学耶鲁大学的闵捷等同学给学校来信说:我们对国外的授课方式很适应,因为国外的课堂和南外的课堂非常相似,有很多自由的探讨和争鸣。外语的“结构情境-交际”教学法和语文的“激疑-探疑-释疑”教学法等已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品牌教学法。理科优势日益凸显,人文学科建设紧跟其上。“外语特长、理科优势和人文情怀”成为南外学子的普遍追求和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校本课程的建设是贯穿英才启蒙教育的主线,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需求。校本课程分4个板块:拓展性课程,共计8大类260门校本课程,给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搭建了多元的平台。

    第二、多方引导,让每一位学生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通过班会、生涯规划、师生交流以及和名人对话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作出理性的定位,制定可行的目标,并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打拼每一天。学校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处”、“学生海外升学指导办公室”,组织专职力量,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我们利用名人效应激发学生冲击梦想的斗志,让那些为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精英人物来到学生身边,和师生展开对话。李肇星、许倬云、毕飞宇、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耶鲁和杜克大学校长、英国议员代表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大师级人物和社会名流都曾经到学校演讲,和学生交谈,在校园内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三、多维评价,让每个人都有“做第一”的可能。

    单向度的评价必定扼杀多数人的“拔尖创新意识”。我们把多维评价作为英才启蒙教育的主要支撑。我们对江苏省教育厅“六星学子方案”进行校本的细化和丰富,在努力追求评价尺度标准化的同时,尽可能实现评价角度的多样化。荣誉和奖励向所有学生开放、让更多同学获得自我效能感。每位同学都有得星的可能——但理由不尽相同。

    第四、多元文化,兼容并包成为学校风气。

    我们的国际化办学为校园文化奠定了多元格局,频繁的国际交流为校园文化融入了多种元素,丰富生动的校园节日为校园文化营造了多彩的背景,众多的外籍教师和学生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带来了多样的生活情趣。而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容纳异见的气度和平等对话的能力。我们在多元文化中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气质、开放自信的性格以及尊重和理解差异的习惯,着力塑造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国际竞争力。
    无论传统还是前卫,无论主流还是边缘,在南外都有一席之地,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角色、效能和成就。对待异质我们宽容、对待另类我们理解、对待差别我们尊重、对待个性我们赞赏,不仅做到和而不同,而且还理性批判、博采众长、萃取精华。


李进军部长 64届校友


盛捷将军  73届校友


谭跃总裁 75届校友


孙宁 外交部高翻室 99届校友


陈郢 哈佛优秀学员 2001届校友


许吉如 清华优秀学生 南京申青奥形象大使2010届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