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伤痕

发布者:余俊发布时间:2015-12-22浏览次数:1727


通讯员:高一(6)班陈硕

20151114日,在第二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前,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面对历史和我们)选修课的老师和部分同学们来到了南京大屠杀一位幸存者,岑洪桂老人的家里,对他进行了简短地采访。我们希望通过这次面对面近距离地采访,更加详尽地了解那段曾经发生在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

拐进一条种满梧桐的小街,初冬时节竟也摇曳着某种淡淡的绿色。略显破旧的灰黄楼房平凡而又安详。走在小区里我就想,这个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老人,会过着怎样一种生活?

循着地址走到楼下,我们试图在有些年头的呼叫器上找到老人的门牌号,谁知身后响起中气十足的一声:“不要按了。”一行人诧异地回头,一位老人站在身后,方脸宽肩,精神矍铄。考虑到我们打算采访的老人90岁的高龄,大家第一个反应都是:他要么是邻居,要么是老人的儿子。没想到开口一问,老人便把我们往楼上让,说了一句:“就是我。”

大家只好跟着老人走进灰旧的楼道去,一面暗暗互相交换惊异的眼色。到了三楼,老人丝毫不气喘,麻利地打开了房门。

一进门满眼明亮。客厅虽小,一面恰到好处的大镜子使得我们五六人也不觉拥挤。唯一的亮色,一金一红:正红的“福”字,金色的相框——照片上的人大家都认识,老人和习近平总书记。我们送上花和果篮,老人立刻客客气气地道了谢,动手搬出几张板凳,要我们坐下,还想忙着倒茶,被我们劝住了。

坐下后老人开始讲述19371213日开始的那场大屠杀。很显然,像他这样在1937年已经记事而且现在还健在的老人,应当早已习惯于讲述自己见证的这段历史。可是即便事情过去了七十多年,老人放在膝上的双手仍然在讲述过程中不断地蜷曲伸开,看得出,他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

1937年,老人十三岁,一家人住在城墙边上。侵华日军进城之后,放火烧毁了他茅草搭成的家。其时老人不满三岁的小弟弟正在茅草棚里睡觉,没来得及抱出来。老人说他试着接近茅草棚,日本兵就端着刺刀威胁要杀掉他。一家人听着孩子在草棚里的哭声,却无能为力。老人自己也被日本兵推进火海,腿上留下了一块永久的烧伤。老人的父亲抱着他的妹妹逃跑,日本兵见人就杀,一颗子弹过去,刚好从父女俩中间擦了过去,妹妹的下巴被打伤,不过保住了性命。老人说如今八十多岁的妹妹住在老家徐州的乡下。当年抱着她逃跑,妹妹说想喝水,路边人家的老乡却说这伤不能喝水,喝了要死掉的。

不仅如此,老人还目睹了日本兵杀害了他邻居全家,以及拿刺刀一只一只地挑死小猪最后杀掉了老母猪等种种毫无人性的屠杀。最终,趁着夜色,老人一家逃出了南京城,也由此成为了这场大屠杀的幸存者。

老人说他去过日本,他给日本人讲述他的经历,许多日本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这场屠杀的存在。老人很坚定地说我们一定要把历史的事实讲述下去,人证物证俱在,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段历史。最后他说,有好几个国家的人都来采访过他,要他讲这段经历。他自嘲般的笑了笑,说我讲得不好。

其实历史无所谓讲得好不好。历史的伤痕不仅是身体的伤痕,还有心灵的伤痕,前者已很难磨灭,后者更难。有的时候伤痕就会在那么不经意的字里行间戳痛人的心灵,因为伤痕一直就在那里,无法掩饰,不能忘怀。

(本次活动参与人员:孙镭耘,汤莹,郭乃萌,陈硕

指导老师:尚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