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6日,第一届华语物理学术论证赛交流会在澳门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台湾、澳门和大陆共12支代表队伍参加了此次论证赛交流会。2016年2月,我校“圆桌武士”队在第四届中国高中生物理学术创新竞赛(CYPT2016)中获得“特等奖”,并因此获得了参加此次交流会的资格。华语物理学术论证赛采用了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相似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物理知识进行学术上的研究和讨论,激发思考,提高同学的科学学术素养、科学研究和思辨能力。
我校代表队由物理组刘燕鸣老师领队,由高三(4)班张梦阳同学(NFLSYPT副社长)担任队长,队员有:高一(1)班吕舲远、曹天天,高一(4)班潘开欣和高一(8)班熊玮杰同学。经过两天的辩论比赛,最终我校代表队夺得了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潘开欣同学凭借对Frisbee Vortices(飞盘漩涡) 问题的研究和以“reporter(正方)”角色出场的出色表现获得最佳答辩奖的个人最高荣誉。北京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和台湾协同中学此次比赛中表现优异,在比赛交流中让我们体会到不同地区重点中学的物理学术水平和思辨能力。
供稿 潘开欣
参加首届华语物理学术论证赛的我校代表队师生合影
我校队员在物理学术论证赛比赛现场表现出色
第一届华语物理学术论证赛交流会颁奖典礼
我校代表队夺得了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左3为队长张梦阳)
高一(4)潘开欣(右1)同学获得“最佳答辩奖”的个人最高荣誉
参赛学生心得:
“追求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与精细踏实的工匠精神”
高一(8)班 熊玮杰
在我看来,“PT(物理学家竞赛)”与许多事物一样,想搞好它,一要创新精神,二要工匠精神。
再不搞“PT”,我们就老了。来自于赛题的创新会一路走下去,最终伴着评委富有建设性的提问为每一届“PT”画上完美的休止符。于是502胶、留声机、惺惺相惜的池底黑点,甚至连日用化学品都成了我们的好友,我们的朋友圈也将一直不断壮大、有力。他们是大脑伟大的思量产物,也将永远地成为人类文明大厦的墙砖。
推动创新的,则是“工匠精神”。从理论到实验,从结构到内容,从PPT上展示的到嘴上说的,无不发扬着工匠精神。不因材贵有寸伪,不为工繁省一刀。在效率面前,我们更注重效果。因此,我们乐于纠结PPT的字眼、乐于优化理论过程、乐于推敲实验设计、乐于在夜深人静的实验室里颠三倒四、乐于让Mathematica算到死机、乐于让文献资料铺满电脑桌面。由反复试验锤炼精品,由单调打磨练就个性。由此,我们也获得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无价之宝,自己也越来越像爱创新的工匠了。
学生参赛心得2:
体验了“更好玩儿”的物理
高一(1)班吕舲远
出于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我参加了第一届澳门华语物理学术论证赛交流会(CYPTIM)。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自觉收获颇丰,因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得到的两个启示。
一是团队合作的效率远比孤军奋战高。赛场上,同学们必须精诚合作,方能完成任务:两个同学记录对方辩手出现的错误,一个同学把理论知识分条整理出来,一个同学制作PPT,即将上场的辩手则要准备一系列抛给对方的问题。五个人既一丝不乱地各司其职,又彼此提醒多头兼顾,比一个人忙活的效率高了许多,也避免了不少个人思维上的漏洞。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这个时代出现“孤胆英雄”的概率大大降低,只有学会团队合作,既能当领头羊又甘当螺丝钉,才能在各种环境中迅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二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才是获得物理学科知识的不二法门。单单空想理论,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实际操作中总是会有理论没有考虑到的现象发生。比如说我负责的第十一题,题目假设把一个旋转的轻型物体放在一个水平旋转的盘子上,它可以不离开盘子地开始运动。虽然在理论模拟中可以转出一个完整的圆形轨迹,但是在操作中,球总是转着转着就转出了盘子。这是由于盘子不足够水平,又不能在开始运动时就让物体跟上盘子的速度旋转。这些都是在一开始的理论假设中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在实验中发现这些情况后,我把它们都列入了要和其他队讨论的问题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赛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赛前的准备、赛后的反思,都让我体验了“更好玩儿”的物理,都让我乐在其中、受益无穷。